善卷洞位于宜兴市西南约25公里的祝陵村螺岩山上,相传在4000多年前,有位善卷先生避虞舜禅让,在此隐居,因而得名。
善卷洞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游览路线约为800 米。上下三层,层层相连;上、中、下和水洞,洞洞相通。进入洞中,宛如进入一座地下宫殿。
善卷洞的入口在中洞。中洞的狮象大场是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的天然大石厅。高达7 米的钟乳石笋兀立洞口,名砥柱峰。它是一点一滴的石乳聚积而成,每30至50年长高1厘米,它的形成已有3万多年。石厅内可容上千名游客,高大宽敞,上面挂满各种形象生动的石钟乳。石厅两旁,屹立着一对形似青狮、白象的巨石,维妙维肖,形态逼真。
上洞的规模比中洞还要大,洞长70米、宽30米、高30米。洞形似螺壳,终年云雾弥漫,冬暖夏凉,气温终年保持23摄氏度,因而又称暖洞。环壁有奇石形成的荷花倒影、万古寒梅、绵羊、骏马、熊猫等景物,栩栩如生。石缝间细流瀑瀑,在地下形成水潭,顶部的石乳倒映在潭中,奇异天成。循石级盘旋而下,要穿过"风雷"、"波涛"、"金鼓"、"万马"4 重石门。这时,你能感受到波涛远闻,风雷隐作,金鼓齐鸣,万马奔腾的意境。这里石乳滴成的奇幻景物更多,有翠绿的葡萄,橙黄的佛手,白嫩的鲜藕振翅的白鹤,还有通天石松,梅花屏风等等,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善卷之奇,主要是下洞和水洞。下洞长约180 米,宽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个6 米多高的石陡坎。大雨过后,飞瀑流水直泻悬崖壑底,奔放澎湃,故又名"瀑布洞"。与后洞相连的水洞,是一条极古老的地下溪河。长约120 米,水深4.5米,河面最宽达6米,可常年通舟。游人至此,可乘游船。轻舟一叶,荡漾其间,在此黑暗的洞穴中前行,有时需俯首侧身才能通过,偶尔崖顶几颗冰凉的"仙水"滴落在游人的颈项。引起一声惊叫,一阵欢笑。"船在水中行,桨在洞上划",两旁彩灯闪烁,光怪陆离,好像遨游在神话中的水晶宫。约20分钟后,见崖壁上"豁然开朗"四个苍劲大字,为梁代书法家陶宏景题刻。在此舍舟登岸,此时只见四壁石刻皆是古今游客赞美洞府的诗词歌赋。
出了善卷洞,下山到了祝陵村。相传晋代女子祝英台曾女扮男装到此读书。这里原有唐刻石碑6 字,现存"碧鲜庵"三字,笔迹古朴。近旁还有"晋祝英台琴剑之冢"、"吴自立大石"和三国时代的"国山碑"等古迹。
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来常德,并游览德山,对善卷先生推崇备至。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寓建阳(今属福建)。绍兴十八年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熙时,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公事。历知漳州、秘阁修撰等职。主张抗金,并强调准备。被韩侘胄派目为“伪学”。
朱熹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他广注典籍,对经学、文学、史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哲学界称“程朱学派”。朱熹认为理和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气本”。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朱熹又是南宋著名的教育家,他从事教育五十余年,认为“办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熹对自然科学亦有涉猎。他吸收当时科学成果,提出对自然界变化的某些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
朱熹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
据常德方志记载,朱熹在乾道(1165—1173)年间曾到常德讲学,并在友人的陪同下,游历德山,听到善卷先生的事迹,甚为感动,对友人说:“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无。苟得之以致君,可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得之以泽民,可使是民为尧舜之民。”还在常德府学内题写了八块孔子《易系辞》书刻碑。此事记载于《嘉靖常德府志卷三·地理志·古迹》:“宋乾道间,文公(朱熹)书孔子《易系辞》说卦三节,凡八碑,在府学明伧堂东壁,依堂壁逆行。正统三年戊午(1438)历年二百五年,旧刻漫灭,知府周鼎重刻。”朱熹的八块书刻碑,旧刻不复存在,历经宋、元直至明朝正统三年,过了600年,由常德知府周鼎按原手迹重刻。这一常德著名古迹惜今无存,大约毁于明末清初战乱。
来源:鼎城政府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