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幼年就天资聪颖,颇受皇祖康熙帝宠爱。康熙帝曾为其慎择良师,进行多方面教育。因此,乾隆自幼饱读诗书,诸子百家,先秦诗文耳熟能详。即皇帝位后,乾隆十分重视文物典籍的收藏与整理,先后组织了许多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包括编撰《大清会典》、《周易述义》、《三礼义疏》、《皇朝通志》、《八旗通志》等书籍,还校刊重刻了《十三经》、《二十二史》、《三通》等古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库全书》的编撰,共收入古书三千多部,近八万卷,装订成三万六千多册,为中国古籍集大成之作。
乾隆博览群书,学贯古今,并遍游大江南北,饱览山川美景,熟知全国地理人文,对各地先贤名仕、高僧大德了如指掌。古籍所载远古时期发生在德山的“尧帝北面而师善卷”、“舜帝让王善卷”、“大禹求教善卷”等故事,唐宋时期李白、刘禹锡、王安石、周必大等赞颂善卷美德的诗词,宋真宗为善卷建祠封墓,宋徽宗为善卷赐号“遁世高蹈先生”,“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谣,《高僧传》所载禅宗云门宗、法眼宗二大派系的师祖、唐代高僧周金刚(宣鉴禅师)德山顿悟并首创“德山棒”、雍正皇帝两次将德山宣鉴禅师从禅宗高僧名录中除名等故事,亦为乾隆所熟知,并使乾隆对德山心驰神往。
乾隆在位期间,分别于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四十九年(1784)六下江南,为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乾隆游德山留墨宝的故事至今仍在湖南常德沅水流域广为流传。
话说乾隆四下江南。这年深秋,乾隆一行来到古城常德,微服住进了常德城四眼井附近一家客栈。第二天一早,乾隆一行未及欣赏常德街景,便迫不及待地由笔架城码头登船奔德山而去。
清晨的沅江,碧波荡漾,银光闪烁。虽是深秋,但这里却是绿草茵茵,芦花正放,胜景赛春。就在大家陶醉于沅水美景之际,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突兀地出现在眼前,它南接滨湖平原,北临滔滔沅水,西侧有枉水蜿蜒注入沅江,这便是闻名全国的第五十三福地、有“常德德山山有德”美称的德山了。
须臾间,船已至德山码头。乾隆一行舍船登岸,往山中行进。但见道旁古木参天,青竹滴翠,亭台楼阁,花木扶疏。不觉间,已到乾明寺前。这座建于唐咸通元年(860)的古寺,在高大树木的遮蔽下,此时依然沉寂在幽暗之中。重重花木掩映着弯弯小路,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欢唱的山雀,时隐时现的袅袅钟声……乾隆禁不住轻轻吟诵起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沉吟间,一行人来到寺中的白龙井旁。乾隆已觉微热,便摘下帽子,脱了外套挂在井边的铁树上,坐在石凳上休息。随从用井边竹瓢舀了井水与乾隆共饮。
几人正在津津有味的品尝甘甜的井水时,忽听得闷雷似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地似乎在摇动,山下的江面陡然间掀起了巨浪,可仰观天象却并无风暴来临之象。正在大家吃惊之余,只听船夫高声喊叫:
“快把铁树上的衣帽拿下来,快!快!快!”
慌乱中,随从飞快地把衣帽从铁树上取下。转瞬间,巨大的响声没有了,江面的波浪也平息了,周遭恢复了平静。船夫这才告诉众人:
“从前,在德山孤峰岭下老龙潭底住着一条白龙,时不时出来兴风作浪,使得沅水经常泛滥成灾,两岸民不聊生。乾明寺住持周金刚决心降伏此龙,为民除害。此善举得到了观音菩萨的帮助。在菩萨的点化下,周金刚打了这口井,井底直通山下沅江老龙潭;井旁竖立起周身刻有金刚经和佛像的铁树,以此镇住白龙。从此水患消除,两岸人民安居乐业。这口井因此被后人称之为‘白龙井’,铁树被称为‘铁经幢’。这就是‘白龙古井锁蛟龙’的故事,在常德可谓家喻户晓。
“观音菩萨锁住蛟龙后说了句‘铁树开花水倒流,白龙翻身在此时’。刚才你们把衣帽挂在铁树上,惊动了白龙,它以为铁树开花了,正准备翻身呐。”
众人大吃一惊,半信半疑间,倦意顿消,游兴高涨。
一番动静,早惊醒了寺中僧众。见有贵客到访,方丈立即出迎,并陪同乾隆一行边游览边考究。乾隆帝看得仔细,听得入神,对宣鉴禅师德山顿悟的过程和独创“德山棒喝”竣烈禅风的故事尤感兴浓。在宣鉴禅师焚烧《青龙疏抄》的焚经坛,乾隆伫立良久。作为一代大禅师、大学者,宣鉴禅师穷其大半生研读、宣讲金刚经,并将其半生心血编纂为《青龙疏抄》,被佛家视为至宝。但宣鉴禅师在德山顿悟之后,竟毫不犹豫将之焚毁!宣鉴敢于勇敢地抛弃自我,接受新知,这是一种怎样的胸怀啊!
然而,雍正皇帝却两度将德山宣鉴从历代高僧名录中删除。这是为什么呢?方丈告诉乾隆,皆因宣鉴禅师“呵佛骂祖”的言论不符合雍正的意图,雍正借此警告那些有离经叛道或不服朝廷倾向的僧侣们。其实德山宣鉴的“呵佛骂祖”并非是对内心深信的佛与祖的侮辱,而是对外在偶像的破斥。其实,达摩到达中国时就曾提出“廊然无圣”。可见,德山宣鉴的所谓“呵佛骂祖”,其精神内核与禅宗最初的宗旨是一致的,即参禅应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也就是要敢于建立个人自信,肯定自身价值,不要做偶像的奴仆,不要人为地贬低自己。成佛不须他求,而靠自修、自悟、自证。
宣鉴禅师的德行,学人无不敬仰,一时归服者云集德山。唐懿宗咸通六年(865),宣鉴圆寂后,唐懿宗赐其“见性禅师”谥号。
方丈与乾隆边走边聊,最后来到茶室。一盏茶后,方丈恳请乾隆留下墨宝。乾隆略一沉吟,便挥毫写下对联一幅:
真谛总涵华海露
慈光长仰德山云
观此墨宝,方丈始知是当今圣上乾隆帝微服驾临古寺,惊得他立即率众匍匐在地,山呼万岁。
告别乾明寺,乾隆又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德山书院、善卷坛、楚望亭、文峰塔等古迹,才依依不舍的离开德山。
乾隆所题对联,悬挂于德山乾明寺,与唐懿宗所赐“见性禅师”谥号、耸立白龙井边的铁经幢并称乾明寺镇寺三宝。惜咸丰甲寅(1854)毁于粤匪,仅存铁经幢于世。乾隆题联则辗转流传至北京,现仍悬挂于北京北海永安寺普安殿。
“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这是乾隆第六次南巡时写下的诗句。他连做梦都在回味下江南时的情景,对江南充满了无限眷恋。
作者简介:
贵体健,男,中学高级教师,常德市鼎城区人,常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善卷传说的传承人。长期致力于地方文化遗产的挖掘、考究、整理、传承工作。已出版《清光绪德山志补校注》、《善卷帝者师》等专著。
禁修轩主:原名彭世满,男,湖南临澧县人,资深策划人,喜读书,业余时间乐于发掘、考究、整理、改编民间传说等,偶有作品聊以自娱。
来源:鼎城政府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