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樊子盖与德山

来源:鼎城政府网 编辑:redcloud 2011-06-07 16:58:43
—分享—

  “德山苍苍,德流汤汤”,善卷之名,“善积德彰”。平陈统一中国的隋朝大臣樊子盖在常德任刺史时将枉山改名为善德山,使武陵“厚德流光”,揭开了“常德德山山有德”的光辉篇章。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达三个世纪分裂割据的局面,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以自己的先进性最终战胜了野蛮与落后,杨隋父子继承了南北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发展的成果,在包容性、开放性和多样性中从基础上造就了中国历史上隋唐再度统一后的发展、繁荣和强盛的黄金时代,推动了亚洲特别是东亚的全面进步。深得杨隋王朝器重的樊子盖以平陈之功被任命为刺史,来到了沅水岸畔的任上,把源远流长和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善卷文化,与统一后的国家急需文德之治结合起来,将枉山改为善德山,开启了常德德化、德治的时代。

  樊子盖(545—616),《隋书》、《北史》等正史中有传,历仕三朝,北齐时曾任参军、县令、太守,封富阳县侯。北周武帝平齐,“授仪同三司,治郢州刺史”。入隋,公元589年平陈有功,隋文帝以其功“加上开府,改封上蔡县伯,食邑七百户,赐物三千段,粟九千觥,拜辰州刺史,俄转嵩州刺史”。嵩州即朗州前身,开皇十六年(596)嵩州改为朗州。樊子盖在常德任刺史应在开皇九年(589)平陈之后。后升任循州总管,到今广东惠州市东的归善上任时,享有朝廷特许的“便宜从事”的权力,因上奏“岭南地图”,又“加统四州”,深得隋文帝的赏识。隋炀帝即位后,在隋文帝“开皇之治”的基础上,励精图治,改革开放,开始“大业之治”,为巩固西北边站,将樊子盖“征还京师”,改任凉州刺史,授予银青光禄大夫、武威太守。樊子盖治政,清廉自守,“立身雅正”,宽猛相济,忠于职守,“以善政”闻于朝廷,炀帝特为下诏“褒美”,相继晋爵金紫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610年炀帝在西北巩固后,还特恩允樊子盖回江南在江都朝见,炀帝下令在樊子盖家乡今安徽庐江西南“设三千人会,赐米麦六千石”,使樊子盖拜谒祖坟,宴请乡亲父老,并升任民部尚书。613年,炀帝更在“带有自卫反击”性质的再次征辽时,委托樊子盖辅佐越王杨侗留守东都洛阳。不料,杨玄感不顾前线征辽将士的死活,逗留粮草,举兵叛乱,进攻东都。樊子盖在东都危机中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利益,拒绝劝降,整肃将吏,“令行禁止”誓死保卫东都待援,显出了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炀帝回后,重赏樊子盖,封为建安侯,更“晋爵为济公,言其功济天下”。樊子盖直至616年72岁积劳成疾病卒。炀帝“令百官就吊”,送葬者万人以上。

  常德人民永远感激樊子盖在朗州为官,被善卷辞让天下、躬耕扬德的事迹感动,把枉山改为善德山,从此开启了“德山山有德”的崭新局面。没有他,就没有德山;没有他,就没有常德人宽容团结、以人为本、开拓进取、敢创一流的精神和对天下为公、山水有德、天地人和、和谐合一理想最高境界的进一步追求。德是善德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桃花源理想和文化的根据,更是人人平等、自由、幸福“德治”社会的追求。善卷开创之德,既是德山、常德的源头活水,又是樊子盖为隋帝国的统一将枉山改名德山的根据,也是德山、常德名称的内核,更含有中华民族尚德的普遍价值,并已通过“知我常德”、“爱我常德”的武陵人的建设,同沅水外滩公园的“常德诗墙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据《慎子·逸文》、《庄子·让王·盗跖》、《荀子·成相》、《吕氏春秋》、《史记·吕不韦传》、《淮南子·叔莫训·齐俗训》、《列子·杨朱》,皇甫谧《高士传》、葛洪《抱朴子·逸民卷》、《水经注》、《方舆胜览》、《太平御览》、《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善卷祠记》、《善卷坛记》、《嘉靖常德府志》等文献,都从不同的背景、角度或沿袭前人的说法提到了善卷,故善卷至少是远古以来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理想人物。《水经注·沅水》云:“沅水又东,历小湾,谓之枉渚。渚东里许,便得枉人山。”《元和郡县志》说“此山本名枉山,开皇中刺史樊子盖以善卷居此,名之善德山。”《元丰九域志·古迹》言“古传善卷隐此山,本名枉山,刺史樊子盖以善卷居此,改曰善德,后人惟号德山。”《舆地纪胜》“枉山条”云,“开皇中,刺史樊子盖又善卷尝居此山,名善德山”。

  隋朝的再次大统一,樊子盖改枉山为善德山,是对善卷传说的空前总结和升华,把东晋以前不明籍贯的善卷这位高人从此牢牢地确定为武陵人,东晋以后善卷籍贯的其他说法都只能黯然失色。原来天下闻名的唐尧、虞舜、大禹都崇敬的善卷是武陵德山人,节俭、智仁的尧帝在德山拜善卷为老师,孝悌、贤德的舜帝在德山请求把天下让给善卷,复九州、治洪水的大禹亦来德山向善卷求教,他们都在德山看到了善卷德治的理想社会;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道德高尚,怡然自得,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于是,德山这块神奇的土地,因善卷而得到升华;善卷也因樊子盖代表政府把他躬耕播德所居枉山改名善德山,得到了进一步的宣扬;武陵常德也因善卷“德山山有德”而更加扬名于世;洞庭湖畔沅江枉水边的善卷洞、善卷坛、善卷祠、善德观、善卷村、善卷乡、善卷垸等等,都在“德化”中得到了升华。从此,山为德之山,水为德之水,德满武陵山,德满孤峰岭,德满发源于安化县境流经百里到德山的枉水,德满沅芷澧兰流域,德满洞庭鱼米乡,德满百姓的心房……

  樊子盖把枉山改为善德山的内核就是德,有德才有世界和谐的灵气。原始先民崇拜的图腾是“德”的原本初义,认为图腾赋予人以生命,人的生命源于图腾。当父亲的意义被发现后,我们的先人进一步认识到生命并非源自于图腾之德,而是源自于“男女交媾”。图腾之德遂变成祖先之德。祖先神化的过程就是德化过程,也就是生命意义和价值象征化的过程。殷商之德通过敬奉先王先母的祖先崇拜中把神权、王权、族权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状态。西周以礼乐文化取代了殷商的巫祝文化,王者以德行而通天,“以德配天”,从而使德成为天人之间的中介。春秋战国,儒家要求存心养性而事天,在“反求诸己”中实现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使德成为自律性道德和理想人格的圣人,“天人合一”内在地合于一心。于是史前的“神人合一”发展到中国独具特色的“天人合一”的伦理道德文化。德是心服、德是团结、德是力量、德是稳定、德是发展、德是精神、德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和谐文化。《周易》已提出“德”的内涵,《乾卦·文言》言“君子进德修业”,《坤卦·象传》言“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的就是德才兼备、宽容团结的德治思想。从古至今的太平盛世,无不是符合和发展“德治”的体现。“以德治国”的思想理论,正是中华民族长期稳定发展的文化精神,永远是治本的文化体系。

  樊子盖把枉山改为善德山,使德山因德有了内在的灵气,使德山人与德山的山水融合在一起,人杰地灵,德山从此成为享誉三湘四水的风水宝地,儒、佛、道教似乎都在这里糅进了追求和谐的精神,放出了书香、洞天、福地的光彩。善卷钓台旁的德山,石壁峭立,最高处是海拔98米的孤峰岭,一个孤字已道出“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深刻内涵,山是孤峰的山,塔是孤峰的塔、水是孤峰的水、人是孤峰的人、德是孤峰的德,闪烁着德山历史文化的光辉。以德山独有的灵气为底蕴的孤峰塔,成为德山文化的象征。孤峰塔塔影横江,伴着善德观、乾明寺的暮鼓晨钟和善德书院的书声,有如德山的灵气和德山的山水交织奏成的乐章在枉水、沅江两岸充溢。德山人文鼎盛,历代不衰,在于山的灵气、水的柔力,刚柔相济,生生不息。沅水在德山之北,北为阴,水属阴性,充溢着“厚德载物”的阴柔之美;德山在沅水之南,南为阳,山属阳性,充溢着“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阴阳和谐,天人合一。山水就是我,我就是山水,老龙潭里涌溢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沅水、枉水、枉渚、乌龙井、白龙井、莲花池等,都洋溢着洞庭湖乡水文化的特色。仰止亭、楚望亭、善卷钓台,不仅深化了屈原“朝发枉渚兮”的内涵,而且使刘禹锡《楚望赋》意蕴得以处延,更把德山与枉水、沅水有机地融在一起,进一步突出了德山刚柔相济的特色。山水滋润下的德山人创造的善德精神和独具灵气的德山文化,在发扬光大中形成了武陵人善德的优良传统和追求人本和谐的理想,使浸润着几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德山文化,在历史流动发展的进程中走向新的高峰。

  总之,善卷高人隐居枉山,从远古走来,至隋朝刺史樊子盖改名善德山,顺应了人心、民心,适应了大统一时代的要求,开启了“常德德山山有德”的崭新局面,扬起了德文化的旗帜,旗帜上也刻下了樊子盖改枉山为德山的功德。德旗飘飘,“德山苍苍,德流汤汤”。樊子盖定德山之名,“善积德彰”,“厚德流光”,德旗光芒长万丈……

来源:鼎城政府网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鼎城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