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在湖南,这是一句为人共知的民谣。1956年6月,已63岁的毛泽东主席,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至汉口,写下《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流,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词中毛泽东主席引此民谣自注“才饮长沙水”句。然而这民谣是如何来的?却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的。山有何德?传颂几千年。孔子虽说过“仁者乐山”的话,但那是从人的角度说的,并不是说山有仁。山有德是源于人有德,而这有德之人就是四千多年前与尧、舜、禹三代贤君齐名、且同时代的武陵人居枉渚的善卷先生。尧帝南巡不以帝见善卷北面而师,与善卷朝夕相处三月之久,垂询“善德之治”的国策。舜以天下让善卷,而善卷不受隐入深山,不知其处。谦让之德,后人敬仰。大禹求教善卷,依善卷之计而行,不战而收服三苗,完成了治水大业。尧舜时代,即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也是至今被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尧舜之治”。而尧、舜、禹三代贤君的德行都曾受到了同一个人的影响,而这个人就是善卷。
有关善卷施善德,启民智,引农耕的记载,诸子百家就有《慎子》、《庄子》、《孟子》、《吕氏春秋》、《列子》等九部,古籍有《艺文类聚》、《路史》、《太平广记》、《尚友录》等十三部之多,有《康熙字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中国人名大词典》等七部辞书收其有条目,更有各类地理方志三十余部。
善卷被历代帝王君臣、文人墨客敬仰。隋朝朗州剌史樊子盖慕善卷之德行而改枉山为善卷山,把山上之坛命名为善卷坛,此后,李白、刘禹锡、杨嗣昌、王守仁等历代近百位文人墨客留下散文和诗词歌赋几百篇首。宋真宗诏令封祀善卷墓、善卷祠,宋徽宗赐号“遁世高蹈先生”,清康熙年间的胡广督学王荪蔚题写“帝者师”扁额,悬挂于乾明寺大堂之上。乾隆皇帝仰慕善卷和德山美景,亲笔题写楹联“真谛总涵华海露,慈光长仰德山云”,至今还悬于北京北海公园。毛泽东曾引“常德德山山有德”为词句自注,江泽民曾提出“以德治国”战略。
汉代大师董仲舒说:“尧舜德彰而身尊,善卷德积而名显,善卷在是则尧舜之道在是,尧舜之道在是,则善亦在是”。著名理学家朱熹称赞善卷:“先生之道不可一日无,苟得之以致君,可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得之以泽民,可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德山、善卷垸,是尧帝封赐给善卷居住耕种之地,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此徘徊数月之久,苦寻善卷踪迹而朝发枉渚,夕宿辰阳,因为辰阳是善卷辞帝位的归宿之地。德山因善德观而被道家封为第五十三福地,因乾明寺的德山棒而被佛教界称之为南禅祖庭。
有了善卷才有德山,才有常德;有了善卷,才有善卷文化。善是善卷文化的根基,德是善卷文化的核心。善卷之德,安邦兴国。所以说有了善卷的善与德,才有了老子和庄子的道,才有孔子和孟子的儒,才有“常德德山山有德”,才有了湘楚文化,湖湘精神,才有“以德治国”,德行天下。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方水土养一方神,一尊神灵将保佑四方生灵。德山重建的善德观,气势恢宏,新落成的善卷殿更是神采飞扬。善卷从远古走来,将善德播散人间。将“常德德山山有德”的民谣发扬光大。
善卷是常德的善卷,也是湖南的善卷,更是世界的善卷。
来源:鼎城政府网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