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善卷之德即和谐之德

来源:常德日报 编辑:redcloud 2011-06-16 09:10:18
—分享—

  善卷之德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是常德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他的谦让之德、仁善之德、教化之德、淡泊名利之德、爱民之德与正义之德等崇高品德,归根结底都是和谐之德的具体体现。

  “和谐”一词,其主要含义有三:

  一是和睦协调。《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汉代郑玄笺注:“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唐代诗人李商隐《杂纂》曰:“诸妇和谐,不嫌鹿辣。”明代高明《琵琶记·寺中遗像》:“敢天教我夫妇再和谐,都因这佛会。”这些例句中的“和谐”,都是和睦协调之意。

  二是配合适当。《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清代赵翼《瓯北诗话·黄山谷诗》:“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以上例句中的“和谐”,都是指配合适当而言。

  三是和解相处。《魏书·萧赜传》:“赜初为太子时,特奢侈。道成每欲废之,赖王敬则和谐。”元代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此剑原是吴国之宝,他既来索取,不如做个人情,送还了他,两国和谐,可不好啦!”上述例句中的“和谐”,皆为和解相处之意。

  质言之,“和谐”的本义,正与古人所说的“和合”、“和一”相同。“和一”即“和合一致、和睦同心”之意。

  综观“和谐”、“和合”、“和一”诸词,具体含义虽有不同,但其本义都在一个“和”字。

  人们常说,善卷是一个高人、高士。究竟高在哪里?我以为,高就高在这个“和”字上!

  《淮南子·齐俗训》曰:“许由、善卷,非不能抚天下、宁海内、以德民也。然而羞以物滑和,故弗受也。”意思是说:许由、善卷不是不能(凭自己的才干)安抚天下,使海内得到安宁,使百姓得到恩德。而是他们羞于因外物来扰乱自己和谐的本性,所以辞让天下而不受。可见一千八百多年前汉文帝时代的刘安等人,就深刻洞悉了善卷追求和谐、乐于和合的和善本性。

  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善卷的和谐之德,主要表现在与人、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以及自身心灵的和谐。

  其一,与人和谐相处。相传尧帝南巡,走到云梦大泽的西岸德山,看见许多农夫正在荷锄耕田,嘴里还不停地唱着山歌,禁不住上前问道:“你们刚才所唱的歌曲,是旧时传下来的呢,还是自己作的呢?”农夫说:“都不是,是善先生教我们的。”尧帝又问道:“他为什么要教你们唱这种歌曲?”农夫说:“他很有学问,对人又非常和善,与我们相处得很好。一有空闲,就给我们讲圣贤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这个歌曲就是他亲自教我们的。”作为一个得道高士,善卷毫无架子,以一个平民百姓的身份,与农夫们和谐相处。试想,一个不尊重他人、不善待他人的人,又怎么能与人和谐相处呢?善卷不仅对人非常尊重和友善,而且对牲畜也同样如此。相传尧帝与善卷在德山相遇时,看见他正在赶着一头黄牛耕田,尧帝说:“中原地区早就改用水牛耕田了,因为水牛的力气比黄牛大得多。您怎么还用黄牛耕田呢?”善卷听了,觉得这是对黄牛的羞辱与嫌弃,他连忙示意尧帝住嘴。俗话说,“人畜一般”。善卷深明此义,他不仅对人而且对牛也怀有仁善之心,不仅与人而且与牛也同样和谐相处。

  其二,与社会和谐相处。善卷生活在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纷起,你争我夺。特别是南方的驩兜、三苗作乱,为害甚烈。面对如此社会,善卷说:“某老矣,既不求名,又不求利,自问何苦再与此豺狼相争斗?还不如避地为是。”于是,他带着家眷和邻居,“沿江而东,接连迁了三次,禁不住三苗势力之侵迫,只好逃到这海岛里来了。”据说,如今江苏宜兴的善卷洞,就是当年善卷的避地之所。特别是当舜帝要把天下禅让给他的时候,他毫不动心,辞而不受。可见他与世无争,乐于与社会和谐相处。

  其三,与自然和谐相处。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种”,“秋收敛”,“形足以劳动”,“身足以休食”。既按时作息,顺应时序,又不违农时,辛勤耕作,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其四,自身心灵的和谐。善卷不见利忘义,不见异思迁,“辞为天子而退为匹夫”、“重义轻利行显明”;不急功近利,追求虚名,“身名俱全,谓之为上。隐居求志,先民嘉焉”;不贪图富贵,以事害己,“此皆就其利,辞其害,而天下称贤焉”。他追求的是自身心灵的和谐,时刻保持着平和、平常的心态,因而“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我们的祖先,历来就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自身心灵的和谐,很早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尤其是两千多年来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儒家学说,更是十分强调与重视“和”的理念。这种朴素的“和谐”理念,在我们炎黄子孙中代代相传,历久不衰。直到如今,社会上还普遍流传着“和为贵”、“和气生财”、“和以致祥”、“家和万事兴”等俗语,就正是这种和谐理念的生动体现。

来源:常德日报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鼎城新闻网首页